【摘要】2025年9月,佑驾创新正式推出旗下无人物流“小竹无人车”,宣告进入无人配送市场。
近年来,无人物流车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九识智能、新石器等均有大量融资进账,2025年被认为是万台交付元年,意味着市场正式进入规模化阶段。
佑驾的跨界入局是一次崭新的尝试,但是这条赛道上专业玩家并不少。
价格战不是常态正规配资门户网,但在教育市场前如何撑过价格战是眼下的问题。
以下为正文:
01
佑驾创新进军无人车
2025年9月,佑驾创新在深圳举办以“劲竹拔节・智运无界”为主题的发布会,正式推出旗下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带来T5与T8两款首发车型,宣告进军无人物流赛道。
展开剩余87%佑驾创新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中国领先的智能驾驶科技公司,聚焦行车、泊车、座舱三大场景,提供L0至L4级全栈自研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这次佑驾创新发布的两款无人车型各有侧重。
T5车型车辆容积达5.5m³,最大载重1000kg,最高续航180km,主要服务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能满足城市内短途、多频次的物流配送需求;T8车型则拥有8.5m³的超大容积,最大载重1700kg,最高续航240km,可应用于城配与工业物流,还能深入矿区与港口等专业场景,应对大运量、长距离的运输任务。
不过,佑驾创新产品适配的物流场景中,大部分已经有了很多专业玩家。
举例而言,九识智能、新石器、白犀牛等专业无人车企业已率先占领市场,其中九识智能独占鳌头,2024年九识智能在国内无人物流车市场的占有率达49%,位居行业第一。
细分市场中,在快递行业运营的约5500辆无人物流车中,九识智能独占4150辆,市场份额接近76%。
新入局的跨界玩家也不只佑驾创新,两周前,德赛西威也正式发布了旗下专注低速无人车的新品牌“川行致远”。
总体而言,无人物流车在现阶段是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想要跨越周期并不容易。
02
复用前装资源,争取高性价比
在佑驾创新看来,智能驾驶企业入局无人物流市场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在细分领域积累的丰富技术经验,以及基于技术经验研制出的车规级硬件及产品。
作为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的先锋,佑驾创新已基于L1-L4全维智驾技术实力搭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包括iSafty、iPilot及iRobo解决方案,锻炼出了应对不同场景需求的迭代能力。
其在前装辅助驾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其城区场景的感知算法、决策系统等可快速迁移到无人物流场景,实现技术复用和场景适配。
董事长刘国清对此表示:“过去12年间,我们在前装产业中卷出来的能力,是进入无人物流最大的底气。”
另一方面,刘国清认为当前市场上的产品多为早期机械式无人车,使用寿命难以超过两三年,因此他对公司产品的耐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与地平线、速腾聚创、四维图新等供应商合作,佑驾创新采用车规级核心零部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九识的不存在耐用性问题,且能够承诺5年质保。
硬件方面,佑驾创新的小竹无人车采用多传感融合的方案,包括3颗激光雷达及11颗摄像头,实现360°无盲区视角,精准识别路况,守护车辆行驶安全。
考虑到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小竹无人车全车摄像头标配气吹自清洁功能,自动清除雨雪沙尘,避免摄像头因脏污而导致视野遮挡。
产品质量的提升通常伴随着产品成本的增加,对此刘国清表示小竹无人车的价格一定不是最低的,他希望以行业中的平均价格水平,达到更长的寿命。
而小竹无人车价格下降的核心,在于技术降本和规模降本。
技术降本方面,通常技术指标提高的同时会伴随着成本的降低,软件算法能力的提升也让算力使用效率更高,便于实现技术降本。
规模降本方面,公司致力于让无人车业务与乘用车、商用车前装业务共用物料,通过扩大采购量来获取更优惠的供应商价格。例如,第二代产品的核心关键模块广泛应用于前装业务,当采购量达到每月两三万台、每年几十万台时,成本便能有效下降。
这种复用佑驾创新前装乘用车的智驾软硬件生态,实现了整车成本的显著降低。刘国清透露,其整车BOM成本相比行业平均降低约20%-30%。
另外,运营成本也是无人配送车的大头,对此佑驾创新采用“根据地”打法,选选择成都、西安、江阴作为第一批重点落地城市,集中资源,用最短时间达到三五百台的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运营成本,再逐步由点及面拓展市场。
03
风险与挑战:成本、路权和市场竞争
就佑驾创新的短期战略而言,董事长刘国清认为商业模式要可持续,难以靠卷低价谋生。
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佑驾创新而言,关键在于价格的度如何把握。
无论如何复用前装资源,硬件堆砌仍会直接推高生产成本,行业数据显示,多激光雷达方案的无人车售价,普遍比单雷达方案高出40%以上。
而无人物流车的本质并不是消费品,而是一种生产资料。
快递、城配等行业的客户更关注全生命周期成本,而非单纯的硬件性能,并不会过多的为溢价买单。这就导致某种程度上来看,无人物流车市场不存在所谓的“中高端”市场,性价比、价格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市场需求与认知已经形成。
且业内包括九识之类的同行已经能够做到5年质保。如此态势下,佑驾创新宣传的质量优势可能会被削弱。
目前,小竹的定价尚未公布,需要在考虑到商业成本的同时,避免以过高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此外,佑驾创新的底盘和整车都使用的是易咖的产品,这是新进入厂商的典型选择,但目前业内已经有头部玩家开始垂直整合,后者带来的成本优势会更大。
以九识智能为例,其从创业初期开始已经在坚持全栈自研,初期也用易咖的产品,但随着技术体系逐渐成熟,现在不仅整合了硬件研发,也包括L4级自动驾驶算法,能够实现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这意味着,其推出的无人车产品能够在采用稳定雷达、摄像头之外,借助海量真实路测数据持续优化算法,对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更强、规模化成本降的更快。
2025年1月,九识智能作为老股东参与了L4线控底盘厂商尚元智行的Pre-A轮融资。尚元智行专注于智能滑板底盘,具备线控核心零部件自研能力和量产能力。通过资本层面的绑定,九识智能确保了核心底盘的稳定供应和技术协同,对于有效降低供应链外部依赖和继续降本有重要作用。
此外,路权壁垒也是一大问题。
当前国内无人物流路权政策呈现一地一策的碎片化特征,“根据地打法”虽能帮助小竹在局部区域突破,但未来跨区域扩张时,合规成本或将大幅增加。
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来自市场同行。
在城配场景,极兔在江苏部署的无人车日均派送超2000件,头部企业已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绑定与运营模式。
在工业物流领域,主线科技等玩家早已在港口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小竹T8车型若不能在载重效率、能耗控制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切入存量市场是一大问题。
在运营服务层面,九识、菜鸟等企业已建立起成熟的维保体系与服务门槛,小竹发布即交付的背后,在维保力量、客户体验方面会受到更大考验。
公司十余年的智能驾驶技术积累为小竹无人车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面对成本模式、路权、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其发展之路仍然漫长。
04
尾语
从行业趋势来看,无人物流无疑是未来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向。
无人配送存在一种网络效应,随着无人配送的使用者越来越多,配送车的数量也会逐渐增加,为客户提供效率更快、覆盖更广的配送服务,吸引更多使用者,实现正循环。
目前无人配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的头部效应初现端倪但尚未板结,此时或许是佑驾入局的最好时机。
但入局考验的不只是技术实力,也是商业模式,在新玩家跑步入场的背景下,一体化垂直整合的玩家竞争优势会更明显。
价格战不是常态,但在教育市场前如何撑过价格战是眼下的问题。
发布于:黑龙江省港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